高考指南

在补习与不补习之间,父母的三个认识起着关键作用

在补习与不补习之间,父母的三个认识起着关键作用今天我想关注的是个颇为敏感但又绕不过去的问题:课外补习。因为在微信上,和很多家长交流的时候,向我咨询的时候,提到一个令他们苦恼不已的问题——孩子某门课程很差,但他就是不去补习;或者,孩子有好几门课程参加了补习,可是却越补越差,让人非常疑惑又无奈。
作为一名有多年工作经历的高中重点班班主任,补习是我不得不去关注的问题。对于这种教育现象,我不想从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现状、利益与市场等很大的方面去关注,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就好。因此,我关注补课问题,只是从为了学生更好的搞好学习的角度出发。在今天,学生的课外补习已经成了常态,但当我们具体到一个学生的身上的时候,补习的情况却大有不同,在补习与不补习之间,父母的三个认识起着关键作用。
一、补习是补差,哪里需要就补哪里。
高考竞争的激烈甚至惨烈,使得学生只能拼命提高自己的成绩。作为竞争性考试,名次决定一切,而弱科对名次的影响是致命的,所以就有了补习,即补差。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学生他的弱科一般就一两门课程,那么它们就是需要补习的,也是见效很快的。而如果一个学生门门功课都比较差,此时家长采取的是所有课程都课外补习强化,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需要补习的不是具体的课程,而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这也就是为何有些学生到处补习,却成绩不见提高,甚至下降的原因。对于这样的孩子,补习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而孩子也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去补习——没有主动性的学习必然是非常低效的。因此,出于补差的补习,一两门课程足够,既能让孩子重视,也能为孩子节约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请汲取教训,对于一些孩子,所有课程都补习无疑等同于都没有补习。
二、了解补习的过程,让补习更有针对性。
就补习的组织形式来说,有大班化补习、小班化补习、在线课程学习和一对一补习等,当然这些形式的背后涉及到收费的不同;但从补习的效果分析,各有特点 ,一对一为好。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学中,一个班级即使是水平层次相对统一的班级,也必然存在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这是个无法克服的客观问题。因此授课老师只能面向中间部分,那么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就难免会被忽视,他们的学习效益必然受到影响。那么,这两头的学生在进行补习的时候,就一定要有针对性。如果学生从水平差异性很大的班级又走进一个和它一样的补习班,那他在这样的班级的收获必然是非常有限的。而好的补习应该是解决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在补习过程中,孩子完全拥有主动权。在补习班上,学生和老师在知识上应该是点对点、面对面的,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补习的强大作用, 学生也必定能在补习中有很大的收获。
三、激励或者劝阻,补与不补之间对孩子的引导一定要到位。
在有些家庭,为了孩子的补习,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爆发冲突,激烈的时候无疑是一场战争,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其中常见的是孩子被补习,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走向补习班,这样的补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低效——在我的了解中,有些孩子参加补习,只是为了摆脱父母的监管,可以让自己更加无拘无束的玩。基于此,对于明明有弱科却不愿补习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动员孩子去补习。但很多孩子不愿去补习,他的抵触其实来自于补习是对自我能力的否定,提到补习,便以为是父母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处于对自尊心的维护便断然拒绝。其实, 如果家长此时这样引导孩子,孩子的态度一定会转变:你学得挺可以的,但要是再补习一下的话就更好了;或者说,你现在学的不错, 不过距离你的大学目标还有些距离,而补习正好可以缩短这个距离。
关于补习,父母不应该仅仅是我出钱你去学,而要了解补习,更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在补与不补之间、补什么之间做出正确的决定,让补习真正助力孩子圆梦。而不能知道孩子学习差后,随便找个补习班,以此来体现父母的“责任”,把孩子简单的推向补习班,那样的补习可能与初中是相背离的。